元气森林寿衣

中国祭祀文化:敬天地,崇鬼神

作者:博学聊文化


祭祀,中国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现。中国传统祭祀大致分为三类,即祭天神、祭地衹、祭人鬼。古代祭祀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规范的各项礼仪。祭祀,从本质上来看,是讨好神灵,祈求福报的行为。从人文角度看,它是中华民族表达美好愿望,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我们来聊一聊,我国的祭祀文化都有哪些?

祭天

在中国,祭祀的对象有三种:天神、地衹、人鬼。其中,天神和地衹只能由天子祭祀,大的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一般士官和平民百姓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祭天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历代帝王,不论他有多勤政或者有多声色犬马,都不敢懈息祭祀上天。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里,率领群臣虔诚焚香,祷告国泰民安,帝位千秋。据记战,中国早在周朝时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仪式。每年冬至,周天子都要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后人称之为“郊祀”。唐宋时期,祭天作为种只能由皇室进行的仪式被少数民族君王接受,他们纷纷效仿汉俗,选出特定的日子对天地进行隆重的祭拜。

清朝时,满清皇族扩大了祭天的范围,除去传统的在重大节日进行祭祀外,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如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等。祭天仪式里,最隆重的莫过于封禅。封禅是古代君主在太平年间或是有祥瑞现身的特别之年才举行的盛大典礼,一般只有作出大的政绩的君主才有资格举行,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真宗、清圣祖等。

封禅一般都是在泰山举行,古人认为五岳之中泰山最高,在此祭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受命于天。所以,从这点看,封禅就是古代帝王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祭地

在古代,祭天与祭地是同时举行的。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有了土地崇拜,认为大地养育着万物,就像慈爱的母亲一样,正所谓“父天而母地”。祭地般说来包括两种: 一是祭祀“大地”,规格与祭天基本相当;一是祭祀“地衹”,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灵,规格比祭天稍微低点,不再是皇家的专权。

其中香火最旺的是社神。“社”即土地,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直接相连,自然各家各户都不敢懈怠。现在南方一带常见的城隍庙就是古人祭祀社神的地方。

祭祖

古人在氏族社会时期就有了祖先崇拜。人们相信人死之后有灵魂,而祖先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护佑子孙世代永昌,所以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祭祖仪式也是于周朝时形成定制的。在周之前,祭祖常常采用比较血腥的人祭的方式,周朝确立了用人陶、面点取代活人祭祀的方式,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祭祀礼节,如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等。此时,人们对祖先的感觉更多是骄傲和敬畏。

春秋时期,随着儒家伦理观念的深人人心,祭祖又增加了缅怀和追忆的意味。等到秦汉,祭祖不再局限于大的氏族,普通家庭也可以将自家的长辈放在供桌上进行礼拜,且不限时间,可以随时祭祀。此后,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祭祖的方式再变化,但作为传统,从未被中国人丢弃掉。

祭孔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怀念先师孔子,表达尊崇之心而进行的庆典,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祭孔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故宅辟设为寿堂,要求百姓前往拜祭。汉高祖刘邦巡察鲁地时,特意赶到孔子的故居,用皇族专用的“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家三牲全备为“太牢”)祭祀孔子,遂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

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地为迎合统治者的意志,纷纷修建孔庙进行条拜,以至出现“县县有孔庙”的盛况。此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表赠加封,祭祀的仪式也越来越隆重,至清朝时,达到顶峰。据记载,仅乾隆皇帝-人就先后八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另外,韩国和日本也十分崇敬孔子,同样修建了孔庙,于每年的固定日子进行盛大的礼拜活动。

2006 年5月20日,祭孔大典作为一种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